东京热av

师资队伍/ teachers
教授当前位置: 东京热av > 师资队伍 > 土地管理系 > 教授 > 正文

柯新利

中共党员

教  授

联系方式:87284349 

Email:  [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土地利用变化;耕地保护与利用;国土空间优化配置

承担课程:土地经济学;社会统计与R语言;土地信息系统


教育经历:

1997–2001     东京热av ,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经济学学士

2003–2006     武汉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理学硕士

2006–2009     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9–201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向)

2015.04–2015.11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方向)

2016.01–2017.01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研究(生态经济方向)

2012.05–2016.12 东京热av ,土地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2016.12至今     东京热av ,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它项目6项、其它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在Nature FoodLand Use Policy、《中国土地科学》《地理学报(英文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4部。系统评估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及其生态代价,服务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出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策略,服务可持续发展提出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获得了广泛关注,并被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一流期刊引用。自主研发了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软件、LANDSCAPE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软件、生态安全评估系统各1套。研究成果获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励。


学术贡献:

创新了协调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在科学认识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冲突的基础上,依托自主研发的LANDSCAPE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为解决土地利用转型的现实困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与工具支撑。

阐释了农村建设用地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详细刻画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可有效盘活农村低效用地以助推乡村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解释了农村建设用地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机理,为促进乡村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参考。

刻画了耕地利用转型机理及其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用要素替代理论推导耕地利用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揭示耕地利用经历劳动力集约型、增产性要素集约型、省工性要素集约型、创新要素集约型几个阶段;解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揭示了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机理。

社会兼职:

自然资源部“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治理”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自然资源部“长江中游国土调查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国土整治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

主持的科研项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乡村产业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23&ZD113),2024.01202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耦合供需主体决策的大城市郊区土地游憩功能空间涌现机制研究(42371278),2024.01–202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生态用地破碎化与土地功能演变的互馈机理研究(41971240),2020.01–202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镇用地扩张与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耦合机理研究——以武汉市为例(41371113),2014.01–201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张多尺度耦合机理研究(41101098),2012.01–2014.1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后期项目,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效果预评估与优化调控机制研究(19FGLB071),2019.10–2022.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保护区域布局优化及补偿机制研究(13CGL092),2013.06–2018.09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长江经济带“人口-水资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20211811113),2021.062021.12

湖北省国土整治局(中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2021.072022.06

专著出版:

柯新利.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与布局优化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24.

柯新利. 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19.

柯新利.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16.

柯新利.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16.

代表性学术论文:

Zhu  J., Ke X.*, & He  L. (2025). How collectively owned operating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zation affects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rural l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157, 107662.

Ke X., Chen, J., Zuo, C.*, & Wang, X. (2024). The cropland intensive utilisation transition in China: An induced factor substitution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141, 107128.

Zuo C.*, Wen C., Clarke G., Turner A., Ke X.*, You L., & Tang L. (2023). Cropland displacement contributed 60% of 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of grain transport in China over 1990–2015. Nature Food, 4(3), 223-235.

Ke X., Zhou Q., Zuo C.*, Tang L., & Turner A. (2020). Spatial impact of cropland supplement policy on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 urban expansion circumstance: 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 15(5), 673-89.

Yang B., Ke X.*, van Vliet J., Yu Q., Zhou T., & Verburg P. (2020). Impact of cropland displacement on the potential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A multi-scale analysi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3), 1-3.

Ke X., van Vliet J., Zhou T., Verburg P., Zheng W., & Liu X.*. (2018). Direct and indirect loss of natural habitat due to built-up area expansion: A model-based analysis for the city of Wuhan, China. Land Use Policy, 74, 231-239.

Ke X., Zheng W., Zhou T., & Liu X.*. (2017). A CA-based land system change model: LANDSCA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1(9), 1798-1817.

朱梦珂, 柯新利*, 杜丹妮. 面向膳食结构升级的中国耕地种植管控分区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5, 39(1): 118-129.

柯新利, 苏超, 谢显壮, 左成超*. 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机理——基于要素转移与共享的视角[J]. 地理科学, 2024, 4(3): 369-378.

获奖情况:

学术获奖

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排名第一)

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排名第一)


教学获奖

东京热av 教书育人奖

东京热av 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